一個成功的兒童 IP 需要來自兒童端和家長端的雙向驅動力,缺一不可。
對于兒童端,業界已經有充分的實踐和探索,并摸索出成熟套路;然而對于家長端,目前相關研究甚少。
本文以 Peppa Pig(小豬佩奇)為案例,從家長端探討成功兒童 IP 背后的商業邏輯和方法論。
小豬佩奇是一只來自英國的粉紅色小豬,腦袋長得有點像吹風筒,其動畫片于 2015 年被引入國內,之后在神州大地上迅速竄紅,既獲得可觀的經濟收益,也收獲了良好的用戶口碑。
媒體對《小豬佩奇》的報道大致可提取為四組數據:
這四組數據大致透露了如下信息:
˙豆瓣評分 9.2 分:表示用戶體驗佳,好評率高;
˙年播放量 100 億次(國內):表示用戶規模大,爆發期短;
˙2016 年收入 70 億(全球):表示變現模式成熟,吸金能力佳;
˙2020 年預計收入 120 億(全球):表示該 IP 持續生命力強,前景好;
值得一提的是:《小豬佩奇》除了收獲漂亮的商業數據,還獲得了家長群體的良好口碑。

(以上評論來自公眾號「愛蓮子」)
可見《小豬佩奇》具備以下特征:用戶體驗佳、用戶規模大、變現模式成熟、持續生命力強、口碑傳播廣,是少有的「名利雙收」的兒童 IP。
近期在業界交流中,聽說多位 Boss 正在「Copy 小豬佩奇」;大致思路是:我有很多資源,再造一個不難,人家一年賺幾十億,我賺幾億總是可以吧?
這情節跟 10 年前「Copy 喜洋洋」浪潮十分神似。
然而事實說明:大部分模仿者都失敗了,少部分處于「半身不遂」狀態,也有幾個幸運者嶄露頭角……
打造成功的兒童 IP 為什么這么難?其背后究竟有哪些商業邏輯?是否存在某些成功的方法論?以下自有分曉。
一、成功背后的商業邏輯
《小豬佩奇》的成功是多層面的,涉及到動漫產業鏈的多個環節。
然而,不管是從視聽層面、內容層面、傳播層面來談論其成功的原因,都顯得過于表面;以下從最深層的心智層面出發,闡述打造成功兒童 IP 兩個十分重要卻往往被業界忽視的商業邏輯。
1. 占據家長第一心智
腦補:
一個人的「心智」指的是他各項思維能力的總和,用以感受、觀察、理解、判斷、選擇、記憶、想像、假設、推理,而后根據其指導行為。
——來自百度百科
例如:Hugo 吃燒烤時怕上火,想到喝涼茶,第一個想到的就是加多寶,因為加多寶占據了 Hugo 關于涼茶的第一心智。
小豬佩奇所面向的家長是 80 后和 90 后的年輕群體,這個群體對于如何經營家庭、如何成為稱職的家長、如何教育孩子、如何處理夫妻關系等家庭問題充滿了疑惑。他們正在尋找一種認同的家庭生活方式。
80 后和 90 后在成長過程中接受了互聯網的洗禮,接觸到各種各樣的觀念,包括「家庭觀」、「育兒觀」、「夫妻觀」等,我將其統稱為「家庭生活方式」,他們心中向往的「家庭生活方式」與上一代給予他們的「家庭生活方式」截然不同;然而他們的知識和生活經歷卻不足以指導他們形成自己富有定見的「家庭生活方式」,所以他們渴望找到一種認同的「家庭生活方式」作為范本。
80 后和 90 家長作為市場消費的主力軍,他們心智中「認同的家庭生活方式」的位置卻幾乎一片空白。
此時《小豬佩奇》來了,事實上它并不完美,但是恰到好處地呈現了一種年輕家長所認可的生活方式;于是它快速占據了這個重要位置。
國產動畫《大頭兒子與小頭爸爸》同樣講述家庭親子生活,IP 形象被廣大家長所熟知,但卻沒有成為他們「認同的家庭生活方式」,主要原因在于缺乏代入感,以下簡單闡述:
1)人物:
我一直認為小頭爸爸是一位大叔(雖然我也差不多成為大叔了),而大頭兒子的「大頭」離我家寶寶就更遙遠了。
小豬佩奇一家人雖然是動物,而且腦袋長得像吹風筒,但是將角色特征抽象化了,反而有了代入感,而且人類自古以來都有與動物互相比喻的習慣。
2)劇情:
故事發生在現實世界,與真實生活稍有不符就是「拼湊劇情」,而《小豬佩奇》的故事發生在虛構的動物世界,若與真實生活有所不符也是「想象力」的體現。
另外,小豬佩奇的「講故事的能力」確實值得學習。
占據家長第一心智有什么商業價值?
˙溢價能力:頭部 IP 可謂是炙手可熱,擁有充分的市場話語權;
˙聚合資源:各方資源自動向其聚攏,均希望借其光環來照亮自己;
˙提高競爭門檻:一旦占據第一心智,后來者便難以動搖,或者說動搖它需要花費極高的成本;
˙降低滲透成本:由于媒體爭先報道,以及口碑傳播,從某種程度說,節省了滲透費用(注:這里用「滲透」而不是「推廣」);
2. 實現親子雙向驅動
「親子雙向驅動」指的是家長端和孩子端均產生驅動力,而具備親子雙向驅動力的 IP 就叫做親子雙向驅動型 IP。
《小豬佩奇》不但深受孩子喜歡,也廣受家長熱捧;兩端均產生觀看動畫片、購買周邊產品的驅動力,實現了親子雙向驅動,是一個優質的親子雙向驅動型 IP。
從需求的角度說,小豬佩奇之所以能夠產生雙向驅動力是因為 TA 同時滿足了家長和孩子兩端的需求。
˙家長需求:實用性為主,偏理性,主要是:有用、有教育意義、益智等;
˙孩子需求:趣味性為主,偏非理性,主要是:好玩、有趣、代入感等;
值得一提的是:目前流行的國產兒童 IP 大部分屬于「單向驅動」,包括「孩子驅動型」和「家長驅動型」。
然而大部分兒童 IP 最終都會往兒童樂園、日常用品、服裝等品類延伸,而這些品類的購買決策不光需要兒童端的驅動力,更需要家長端的驅動力。
二、如何打造親子雙向驅動型 IP
長期在泛教育和泛娛樂兩大領域實踐與研究,整理了打造親子雙向驅動型 IP 的「三步走」:
第一步:尋找定位
定位主要包含兩方面:
1. 定位目標受眾
目標受眾是哪個年齡段的兒童?他們有什么行為特征?從而倒推出影片類型、劇情、角色造型、視覺風格等……
這種做法在業內已經不是什么新鮮事了,然而有一點容易被忽視的是:除了考慮兒童群體,還要考慮家長群體——這些家長有哪些時代特征、行為特征、消費特征等,經過綜合分析,制定傳播策略,產品策略等。
2. 定位心智位置(家長端)
想在目標家長心智中占據什么位置?
小豬佩奇占據的是家長「認同的家庭生活方式」,此位置有三個特征:
˙剛需:大部分年輕家長想知道如何經營家庭,而這個需求被市場低估;
˙高頻:與日常生活息息相關,每時每刻都需要;
˙藍海:家長第一心智沒有被占據;
剛需+高頻+藍海,這無疑是理想的心智位置,不管是精心策劃還是機緣巧合,小豬佩奇搶占了這個位置。
盡管「剛需+高頻+藍海」的心智位置不容易尋找,但也并非可遇不可求。
當代年輕家長在互聯網的沖擊中長大,心智中對于「勇敢、「正義」、「聰明」、好孩子」等概念早就有了新的認識,然而也許至今還沒有很好的載體(IP)去填充這些心智位置,也就是說家長心智中仍然有很多座「金礦」等待同仁們去挖掘(此處應該有掌聲)。
一般情況下,我們定位的心智位置未必是絕對的藍海,難免有競爭對手,需要權衡雙方實力和特點,一般情況下可通過品牌進攻策略奪取位置,或者通過差異化策略繞過對手,與其共存。
第二步:打磨切入點
經過幾輪篩選,終于找到了定位,接下來就要快速切入,占據第一心智。
關于切入點主要考慮 3 方面:
1. 選擇傳播媒介
常見的傳播媒介有:
˙TV 動畫:中國家庭幾乎家家戶戶都有電視機,電視是兒童日常獲取信息的主要途徑,是目前兒童 IP 最主流的傳播形式,《小豬佩奇》也是選擇了 TV 動畫作為切入媒介。
˙網絡動畫:隨著互聯網的發展,尤其是移動互聯網的爆發,網絡視頻迎來爆發期,網絡動畫成為打造 IP 的有效途徑。貝瓦兒歌就是從網絡動畫發展起來的兒童 IP。
˙動畫電影:此玩法對影片質量和營銷體系的要求較高,Disney 是為數不多的成功玩家之一,例如動畫電影《冰雪奇緣》的上映不但為 Disney 帶來了 12.74 億美元的票房收入(截至 2014 年 7 月 16 日),同時也打造了超級 IP,持續吸金。
˙早教產品:將 IP 深深植入早教產業,為用戶提供早教產品/服務的同時打造 IP 形象,再通過 IP 形象來提高早教產品的品牌附加值和識別度。業界的經典案例是 Benesse(倍樂生)的巧虎,國內的小熊尼奧也是以 AR 早教為切入點逐漸轉型到兒童 IP 的玩法。
˙早教 APP:在易觀發布的「2017 年 9 月份移動 APP TOP1000 排行榜」中,小伴龍 APP 月活躍人數 608 萬,貝瓦兒歌 APP 月活躍人數 553 萬,寶寶巴士如今已經有160個app,1000多首兒歌MV,300集動畫,其app的總日活(去重)客觀的數據已經超過860萬,視頻的日播放次數也超過5000萬次,可見早教 APP 也成為了打造兒童 IP 的有效傳播媒介。
˙其他:舞臺劇、兒童社區游戲、大 V 自媒體等。
可見,傳統渠道(TV 動畫、動畫電影和早教產品)仍然是兒童 IP 重要的傳播媒介。
互聯網的高速發展,賦予了 IP 傳播更豐富的玩法和想象空間,哪種媒介是你家 IP 切入市場的首選呢?
《小豬佩奇》背后是 eOne(一家主要收購、制作和發行電影與電視內容的公司),于是它選擇 TV 動畫作為切入點。
《巧虎》母公是日本最大的教育集團倍樂生,于是它選擇以早教產品作為切入點。
而《貝瓦兒歌》以「草根式」的起步,選擇了成本最低的網絡動畫……
總之,企業只有根據自身情況選擇傳播媒介才是明智之舉。
2. 選擇內容類型
兒童內容難以按照單一維度進行分類,為了便于劃分,我構思了一種新的劃分方式,將其劃分為兩大類:
功能需求型
顧名思義,以滿足受眾的功能需求為主。例如兒歌,故事,古詩,少兒英語等,此類內容往往以分隔開的系列短片為主,不講究整體故事性。
兒童在成長的不同階段對內容有不同的功能需求:一方面是因為內在需求(生理發育),另一方面則是外部干預(家長期望)。
例如,孕婦在懷孕期間會聽胎教音樂和胎教故事,寶寶出生幾個月就逐漸喜歡聽兒歌,等到牙牙學語的時候父母會嘗試給寶寶看日常用語相關節目,寶寶兩三歲時要聽睡前故事,上小學了為了應付背古詩的任務,家長會給孩子聽古詩音頻或者看古詩相關視頻動畫……
故事劇情型
顧名思義,以故事情節為主的內容類型,講求世界觀,整體故事性,大部分 TV 動畫都屬于此類型。
「功能需求型」內容的優勢是功能點清晰,容易吸引家長,通過大量播放,達到 IP 形象曝光的需要,不過 IP 形象發揮空間有限,往往不夠生命力。而「故事劇情型」內容由于是以劇情驅動,所以 IP 形象更顯得「有血有肉」,容易產生情感共鳴,IP 更具生命力,但是家長往往會認為這是「沒有營養的東西」。
可見:
做「功能需求型」內容時,要注意故事性,以及 IP 個性化的演繹,例如 Dora(朵拉)以冒險的故事線將一系列英語單詞串聯起來。
而做「故事劇情型」內容時,可以融入教育元素,做到寓教于樂,例如《超級飛俠》融入一些地理知識,得到家長的好評。
3. 選擇應用場景
常見的應用場景是以 TV 屏為中心的客廳場景,包含孩子單獨觀看時間(放學后)、親子觀看時間(晚上)等。
近年來,隨著互聯網的飛速發展,以及消費升級的大趨勢,新的應用場景逐漸被挖掘出來。
例如《凱叔講故事》定位為「哄睡神器」,主攻睡前講故事的場景;《拽貓》以車載產品為載體,以電商為渠道,主打年輕人的車載場景;
值得注意的是應用場景必須是基于目標受眾的真實生活場景,而不是憑空捏造。
生活中還有哪些有價值的應用場景可以挖掘呢?
在兒童產業和互聯網教育的摸索過程中,我發現了極佳的應用場景(先不告訴你,為下一篇文章埋下伏筆)。
第三步:設計連接點
有了定位,有了切入點,但是目標受眾對貴司 IP 的感知未必如你所愿——你的定位可能是「齊天大圣」,而用戶的感知可能是「一只暴力的猴子」。
事實上,IP 在用戶心智中的感知是可以設計出來的,通過設計 IP 與目標受眾之間的連接點;不斷引導用戶感知,不斷強化 IP 定位,最終占據第一心智。
說說我自己是如何被《小豬佩奇》連接的:
˙女兒從堂姐家回來后說要看佩奇,我嘗試陪她看了幾集,確定它是一部安全的動畫片,適合孩子觀看,另外看完后有所收獲;
˙幾個家庭到沙灘玩,朋友一家穿著《小豬佩奇》親子裝,帶了《小豬佩奇》的沙灘玩具,幾家小孩爭著玩,家長在一旁聊起了《小豬佩奇》,均表示認可;
˙看到幾位小學老師在群里大力建議學生利用課余時間觀看《小豬佩奇》英文版,學習口語。
˙看到幾位家庭教育的 KOL,以《小豬佩奇》為題發表了育兒文章;
˙商超《小豬佩奇》主題展,家長不光拍孩子與佩奇的合照,也自拍自己與佩奇的合照……
可見,我與《小豬佩奇》的連接點主要包括三方面:
˙官方內容:一切以官方名譽推出的內容,包括動畫片、活動等;
˙第三方權威媒體:比如家庭教育 KOL 的文章,老師的建議;
˙用戶聲音(口碑):例如其他家長的評論;
設計連接點時需要注意兩點:
˙多維度,立體化:通過官方、第三方權威媒體、口碑等打造多維度、立體化的連接網絡;
˙聚焦:所有連接點都向 IP 的定位聚焦;
例如,奧獅卡的受眾分為客戶(家長)和用戶(孩子),奧獅卡與受眾的接觸點有產品、官網、公眾號、線下活動等;這些接觸點向家長心智傳遞的是「創造力」、「有用」、「益智」,向孩子心智傳遞的是「有趣」。
結語
互聯網帶來了機遇,也帶來了競爭,而互聯網時代的競爭是跨界的,提前布局,提前規劃,搶占戰略高地。
ACG、兒童產業、互聯網教育等大板塊的交接處仍然有很大的挖掘空間,祝您成功!
來源:極客公園 作者:周佳曉